服務熱線
13710660294
實驗導讀
瘤組織的增殖失控、瘤細胞的分化異常、瘤細胞具有侵襲和轉移的能力是惡性腫瘤基
本的生物學特征,而侵襲和轉移又是惡性腫瘤威脅患者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
腫瘤侵襲和轉移的規律及其發生機制,對惡性腫瘤的防治有重要意義。
腫瘤轉移是指惡性腫瘤細胞從原發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體腔,至靶組織或靶器官,
長出與原發瘤不相連續而組織學類型相同的腫瘤。前者稱為原發瘤,后者稱為轉移瘤或繼發
瘤。
圖 1 腫瘤轉移示意圖
根據腫瘤異質性理論,大多數惡性腫瘤初雖屬單克隆起源,但它在不斷增殖演進至
臨床明顯的腫瘤時,由于瘤細胞遺傳性狀的不穩定性(來自基因突變或缺失等)而不斷地變
異,造成該腫瘤內瘤細胞亞群表型的多樣性,諸如瘤細胞的侵襲性、生長速率、轉移能力,
核型乃至對激素的反應性和抗腫瘤藥物的敏感性等,這些瘤細胞亞群具有被此不同的特性即
所謂異質性。異質性與腫瘤轉移直接有關的就是癌細胞的轉移潛能,癌細胞的轉移潛能有高
低之分,具有高轉移潛能的筋細胞易發生轉移。
腫瘤細胞的運動性,來源于細胞運動“接觸抑制”的概念。通過體外培養正常和惡性結
締組織細胞,發現正常纖維母細胞在移動過程中引起的皺棲腦膜與其他細胞的表面接觸時,
往往產生細胞膜活動的抑制和移動中細胞的縮短,然后停止。當纖維母細胞生長過程中在培養皿上融合形成一單層時,細胞運動即顯著受到抑制。間變的肉瘤細胞則缺乏接觸抑制,瘤
細胞的運動不會被正常纖維母細胞所抑制。
針對腫瘤轉移這一復雜的過程,人們研制了各種抗轉移藥物,如血小板凝集抑制劑、血
管生成抑制因子、內皮穩定因子、干擾素-α 以及其他化學藥物。
細胞劃痕法是測定了腫瘤細胞的運動特性的方法之一。其借鑒體外細胞致傷愈合實驗模
型,在體外培養的單層細胞上,劃痕致傷,然后加入藥物觀察其抑制腫瘤細胞遷移的能力。
下圖即為劃痕實驗的示意圖,圖中可見,在細胞層上出現一道空痕(A),當加入藥物后,
由于藥物的作用使細胞遷移受到抑制(B),而未加入藥物的細胞保持了原有的遷移能力,在
一段時間后通過遷移將劃痕掩蓋(C)。
A B
C
圖 2 實驗結果(A 表示在單層細胞上劃出的一道痕;B 表示加入抑制劑,為陽性對照組;C
表示未加入抑制劑,為陰性對照組)
一、實驗目的
1.了解腫瘤細胞轉移的基本原理2.了解測定細胞運動特性的方法――細胞劃痕法
二、實驗原理
腫瘤細胞在體外仍具有遷移的能力,本實驗借鑒體外細胞致傷愈合實驗模型,利用細胞
劃痕法測定了腫瘤細胞的運動特性。
三、儀器和試劑
1) 細胞系及其培養:肝腫瘤細胞 HepG2
2) 24 孔板,移液器,倒置顯微鏡,
3) 主要試劑:PBS,DMEM 培養液,0.25%胰酶,胎牛血清,5-氟尿嘧啶溶液(1ug/ml)
四、實驗步驟
1. 5-氟尿嘧啶溶液的配制
精密稱取 10mg 用滅菌蒸餾水溶解,定容于 100ml 容量瓶,精密移取 1ml 溶液,稀釋至
100ml,即得 1ug/ml 5-氟尿嘧啶溶液。
2.制備單層細胞
將細胞密度為 5~10×105 個/mL 的 Hep G2 細胞鋪于 24 孔板(每孔 500 uL)上,加入
含 10%胎牛血清的 RMPI.1640 培養液,培養 16~24 h,使形成單層細胞。
3.劃痕
以五氟尿嘧啶(5-Fu)為例,首先配制 1 μg/μL 的母液,取 45 μL 該母液用 PBS 稀釋
至 1.1 mL,得到濃度為 40 μg/ML 的 5-Fu 溶液。
用 10 uL 移液槍槍頭(或者無菌牙簽)在單層細胞上呈“一”字劃痕,用 PBS 清洗 3
次,然后加入上面配好的 5-Fu 溶液,平行兩個樣本,孵育 24 h 后換成含 10%胎牛血清的
RMPI.1640 培養液,孵育 24 h。
4.觀察并拍照
吸去培養液,用 PBS 清洗 3 次后,在倒置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并拍照。
五、注意事項:
1. 實驗時應注意細胞生長狀況,選擇適當的細胞接種濃度。對不同的細胞要觀察細胞的貼
壁率等,確定實驗時細胞的接種數量和培養時間,保證培養終止時密度適當。2. 在用 PBS 緩沖液沖洗時,注意貼壁慢慢加入,以免沖散單層貼壁細胞,影響實驗拍照結
果。
3. 在藥物的篩選過程中,其對細胞遷移能力的影響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實驗設計過程中需
要選擇適當的陽性對照組和陰性對照組。
掃一掃 微信咨詢
© 2022 廣州市超博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備案號:粵ICP備19162636號
技術支持:化工儀器網 管理登陸 GoogleSitemap